电话
{/pboot:nav}

蒸烤全熟系列


古代社会的质变春秋时期土地需求剧增土地私有制登上历史舞台

时间: 2024-07-12 13:53:27 |   作者: 蒸烤全熟系列

  我们常说古代的氏族其实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母系到父系。其实这里面就包含了土地制度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从两个很有名的考古遗址开始说起,一个是半坡,另外一个是河姆渡,看看土地制度的变化对当时的时局有着怎样的影响。

  河姆渡文化这几年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发现中国古代长江流域,其实很有发达的文明跟农业,因为过去都是黄河中心论,黄河中心论大概到80年代之后就逐渐被打破了,因为南方发现了很多很多非常辉煌的古代文明,像这个河姆渡文明就是,还有像三星堆,三星堆太神奇了,不敢讲。

  半坡村跟河姆渡,就是很典型的氏族制里面的早期的形态,以他们存在的时间来看,大概就是夏朝的早期,或者是接近夏朝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基本上还是母系社会。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姓氏,比较老一点的姓几乎都是女字偏旁,像周公姬旦,另外夏朝姓姒等等。

  从这些姓氏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样一个时间段基本上还是以母亲跟小孩,以及他的子孙形成一个氏族的核心。不过这时生产力也不发达,农业处在一种萌芽的状态,采集跟狩猎依然是很重要的经济活动。

  母系氏族后来逐渐就没落,主要是因为人口慢慢的变多,再加上不同氏族之间也逐渐发生很激烈的竞争。然后因为男性比较能够掌握武力,简单说男人比较壮,不管打架还是种地都比较管用。加上这时已经是竞争很激烈的时候,大部落并吞小部落,然后大部落逐渐发展成城邦国家,再加上私有财产制逐渐的形成,所以父系慢慢就取代了母系,进入了父系氏族。父系氏族延伸的时间也非常久,以史料来看,父系氏族一直延续到战国时代,才逐渐地走向末路才逐渐地消失。

  有两件事是在上古时代很重要的,它们让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春秋时期的生产主要是靠人力,但人力只能靠氏族里面的成员自己来进行,但是随着牛耕慢慢的出现,再加上铁制农具的出现,这两件事情就让整个生产力大爆发了,慢慢的,人就可以脱离氏族的掌控。

  因为氏族会用礼法、宗法制度,限制人的迁徙,包括财产上面的自由。然后有了这两项生产力的飞跃之后,人就可以独立谋生。他只要有一头牛有几个人,他就能自己开垦一块地,能自己生活。

  当时人口不多,荒地非常的多。那铁制农具的出现跟牛耕的出现,除了生产力的飞跃之外,也加速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出现,就开始从氏族公社制往土地私有制这个方向迈进。

  然后它同时还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比如说战争烈度的上升,那很大程度是你要有力量去战争,除了你要有力量去争之外,你还要有战争的驱动力。那驱动力就分两种,就是要么我被打,我要防守;要么就是我去抢。这对于土地的需求的就上升了,所以这其实是较为重要的。

  到了春秋时代,因为整个礼崩,就是孔子讲的礼崩乐坏,整个封建制度开始受到了很大的质疑跟破坏。那破坏的结果是什么?破坏的结果就是大家不再遵守过去的这套土地上面的规范,因为还有宗法制度上面的规范,那这种情况就会造成一部分人可以到外面自己去开垦。

  不过我们要注意一件事,在春秋时代,这样一个时间段所谓的氏族制的残留还非常的强烈。比如说鲁国所谓的三桓,所谓的叔孙氏、孟孙氏等等,晋国有所谓的十三卿。这些国家虽然看起来它的疆域很大,但是它的城的周围还有很多的荒地。他用的办法是派一个卿大夫带着他的族人家族,到外面去开垦,但是人口慢慢的变多,开垦也是有限的,久而久之面对土地制度就又要做一次新的一种转化。

  从春秋战国之后,因为生产力的斗争,其他的还有一点就是国家跟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那过去的这一套土地制度使得国君的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你看孔子时代,鲁国的国君就是被这些氏族所挟持,你要如何去面对国家跟国家之间越来越激烈的战争,甚至这一些地方上的大户,有的根本就叛变了,有的倒持权柄用来威胁国君的,甚至也有人跟外国勾结,回来把自己的祖国灭掉。所以你要如何把权力收回,集中在王室,集中在国君的手上,变成一个很重要的事。

  一个最好的办法是让老百姓脱离这一些地方的大夫,脱离这些氏族残留分子的控制,让农民自己开垦,然后形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直接向中央政府缴税。

  就所谓的战国时代,其实各国的改革的主要目标,都是在克服这个结构,当时所有的国家都要掌握两件事,一是税务,税务就是田土;二就是人口。掌握越多的土地越多的人口,这一个国家就越强盛。然后我所谓的掌握不是他统治的范围而已,是他实实在在能够经由中央政府所指挥,收税收得到,征兵征得到的地方。

  战国时代各国一连串的变法,其实都是针对土地制度为基础而来的。所以战国时代各国的扩张本质上也是土地不够用的,谁能把这个需求,转换成最强的政治跟军事的动能,那他就最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