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pboot:nav}

蒸烤全熟系列


罗斯308父母代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手册共71页

时间: 2024-06-01 15:01:27 |   作者: 蒸烤全熟系列

  罗斯308父母代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手册共71页...............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第PAGE71页罗斯308父母代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手册罗斯308父母代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手册公鸡和母鸡的特定管理要求育雏期的管理体重控制和饲喂程序体重和均匀度的监测经过控制喂料量以达到体重标准通过分栏控制均匀度第一篇育雏育成期的管理0-105日龄(0-15周龄)105日龄-光照刺激种母鸡的管理105日龄–光照刺激种公鸡的管理管理程序光照刺激-产蛋高峰前(210日龄)种母鸡的管理光照刺激...

  ...............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第PAGE71页罗斯308父母代肉用种鸡饲养管理

  罗斯308父母代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手册公鸡和母鸡的特定管理要求育雏期的管理体重控制和饲喂程序体重和均匀度的监测经过控制喂料量以达到体重

  通过分栏控制均匀度第一篇育雏育成期的管理0-105日龄(0-15周龄)105日龄-光照刺激种母鸡的管理105日龄–光照刺激种公鸡的管理管理程序光照刺激-产蛋高峰前(210日龄)种母鸡的管理光照刺激-产蛋高峰前(210日龄)种公鸡的管理第二篇从育成期进入产蛋期的管理105-210日龄(15-30周龄)产蛋高峰后种母鸡的管理210-462日龄(30-66周龄)产蛋高峰后种公鸡的管理210-462日龄(30-66周龄)第三篇产蛋期的管理210-462日龄(30-66周龄)第四篇种鸡对特定环境的要求鸡舍与环境营养光照种蛋管理卫生及健康关键年龄段的标准为了生产出最大数量的商品代雏鸡,我们一定要了解父母代种鸡在不同年龄段的特别的条件,父母代种鸡关键年龄段的标准总结如下:第一篇育雏育成期的管理0-105日龄(0-15周龄)页数内容公鸡和母鸡的特定管理要求育雏期的管理体重控制和饲喂程序体重和均匀度的监测经过控制喂料量以达到体重标准通过分栏控制均匀度公鸡和母鸡的特定管理要求目的满足父母代公鸡和母鸡在育雏育成期的各项需求,使之为性成熟准备好。原理罗斯父母代种鸡具有罗斯商品代肉鸡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性,因此,父母代种鸡在育雏育成期应按照体重标准做饲养,使种公鸡和种母鸡在整个生产期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要达到育雏育成期的管理目的,必须使种鸡达到饲养日体重标准,保持准确的称重及控制喂料量。能够最终靠对种鸡按体重分栏饲养而获得良好的均匀度。图1显示育成期种鸡的各组织和器官在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状况。图2(页)表明根据图1显示的种鸡在不同年龄段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状况所制定的种鸡饲养管理要点。尽管公母鸡的体重标准不同,但育成期的管理原则基本相同。公鸡占总鸡数的比例较少,但在繁殖、育种方面和母鸡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公母鸡需要同样的重视。事实上成功的育成期公鸡管理,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大多数成功的罗斯父母代种鸡饲养者从1日龄到140-154日龄,实行公母鸡分开饲养。如果在育雏育成期采用传统的公母混群饲养,由于公母鸡在竞争饲料能力方面的差异,不利于公母鸡的生长发育。尽管这种饲养管理方法也有成功的例子,但公母早期混养不可能象分开饲养那样可以分别控制公鸡和母鸡的增重和均匀度,所以一般也不能够实现最佳的生产性能。如果由于鸡场在某些方面的原因,必须实行早期公母混合饲养,那也绝不要在42日龄前混群,这样做才能够使公鸡骨骼发育正常。在公母早期混养的鸡群,母鸡体重和相应的体重标准就成了制定饲喂标准的依据。育雏期管理0-28日龄(0-4周龄)目的确保骨骼、免疫系统、心血管功能、羽毛生长在早期发育良好。并且在早期达到刺激食欲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均匀度。原理罗斯种鸡早期的体重标准只有让雏鸡从一日龄开始自由采食优质日粮才可以做到。从一日龄起,要记录饲料采食量,来保证自由采食向限制饲喂的平稳过渡。喂料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为了获得最高生产性能,7-14日龄的体重应达到或超过体重标准。不能达到体重标准的鸡群均匀度较差;以后也很难达到体重标准,均匀度将进一步恶化。为了确认和保证达到体重标准,在前14-21日龄应提供颗粒破碎一期育雏料(见第四篇,营养部分)。如果种雏鸡的体重超过标准20-40克,即可开始使用二期育雏料。在由一期育雏料向二期育雏料过渡的时候,或者在未达到体重标准时,必须每周两次称重,以便及时掌握体重进展情况。判断早期开食的有效方法是检查满嗉囊鸡所占的比例。在3日龄时100%鸡的素囔应该充满。如果鸡群未达到体重标准,可适当推迟给定刺激性光照的日龄。喂料量要少量多次的增加,而不是每周改变,这样做才能够有利于育雏后期鸡群的均匀度。在早期生长的任何阶段,出现体重达不到标准或食欲不振时要立即采取对应措施。尽早采取一定的措施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在育雏后期由于均匀度不好及重要生理器官发育受阻而产生的不良后果。育成期管理28-70日龄(4-10周龄)目的在70日龄前使全群达到体重标准。原理28-70日龄是父母代种鸡快速生长和发育阶段之一。必须用增加喂料量的方法来控制体重增长。在此阶段,喂料量的少量变化能对体重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监测体重特别的重要。饲喂程序在确定喂料量时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喂料量应结合实际体重与体重标准的差距,以及当前喂料量的水平进行计算。公鸡和母鸡必须在这一段时期按体重大小进行分栏饲养(见通过分栏提高均匀度一节)。分栏时形成的群体应分别管理,总目标是在70日龄前为公母鸡群各自建立体重一致的均匀群体。42-91日龄(6-13周龄)是公鸡发育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公鸡的双腿(肌肉、韧带和骨骼)发育快速。任何偏离生长曲线标准的情况都可对公鸡成年后的成活率和生产性能带来不良影响。育成期管理70-105日龄(10-15周龄)目的全期内保持适当的生长发育和群体的均匀度,以便使种鸡向性成熟阶段顺利过渡。原理此阶段的生长发育不随喂料量的变化产生非常明显反应。应使种鸡按体重标准生长。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定期少量增加喂料量(1-2克/只/天)。如果种鸡的体重超过体重标准100克以上,应重新制定体重标准,即画一条平行于标准的生长曲线作为新的体重标准(见页,分群后的管理)。也就是说,不管体重是不是已经超标,都应遵循标准的周增重。公鸡的性器官从70日龄(10周龄)起开始发育。如果在本期受应激干扰或生长受阻,将影响睾丸的生长,进而降低公鸡成年后的受精率。要点直到交配前(18-23周龄)为止,公、母应分开饲养。尽可能达到早期体重标准,有助于种鸡育成期理想的生长发育。确保种鸡的周增重符合规定标准。少量多次地增加喂料量,促进早期生长均匀。育雏期的管理目的保证1-7日龄的顺利生长,并在14日龄(2周龄)达到或超过体重标准,并确保到28日龄(4周龄)这一阶段保持平稳的生长发育。开水、开料顺顺利利地进行,使整个鸡群迅速建立活力;刺激食欲,促进羽毛生长,同时保证全群均匀的成长。原理必须给种雏鸡提供正确的温度范围和相对湿度、优质饲料、新鲜空气、水以及适当的饲养密度。产蛋期的生产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鸡早期管理上的水准的高低。雏鸡的处理在孵化场或出雏几日龄内采取一定措施可以改进种鸡群一生的生存状况。这些措施包括种公鸡的剪冠、断趾和去距,种母鸡和种公鸡的断喙。应当对每项措施的必要性定期总结回顾,然后决定对每一个鸡群是否实施这些措施。种公鸡在孵化场的处理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交配时对母鸡的损伤,在孵化场去除公鸡的内侧趾,并用烙铁烙好伤口。公鸡的剪冠和去距并不全是必须的。完整的公鸡鸡冠有利于较早、较有效的实施公母分饲。这样有助于维持种鸡后期的受精率。然而,完整的鸡冠也容易在设备正常运行时受到损伤,公鸡打斗时也更加容易受伤。断喙我们一般不推荐公鸡或母鸡断喙,除非有明确的证据说明不断喙时鸡群会受损。确实有必要断喙时,可以在4-5日龄时利用精确断喙器进行断喙。让鸡群在育雏舍安顿下来并喂料后断喙,比在孵化场断喙的效果要好。断喙应由技术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并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在兽医顾问的指导下进行。断喙应尽量做到:既要去除最少量的喙部,又要减少种雏鸡近期和远期所感受的应激。断喙的质量会影响种雏鸡均匀度。断喙时一定要谨慎灼烫,以降低感染的机率。鸡舍准备鸡舍和设备必须清洗、消毒,及时调试并运行育雏器设备,在雏鸡到达前24小时内使鸡舍内温度达到所需水平(参见第四篇,卫生及健康一节,页)。鸡舍温度检查应以雏鸡所在的水平位置为准。如果只有少数的时间让地面温度达到鸡舍温度,雏鸡就有受冻的危险。雏鸡的行为是温度合适与否最重要的指示。饲养员必须根据雏鸡的行为快速作出反应。鸡舍内应铺上10厘米厚的新鲜垫料。但要进行地面喂料时,垫料厚度不应超过4厘米。垫料过多,可能会使雏鸡在垫料沉降时意外地埋进垫料里。饮水器的高度应根据垫料的沉降情况做调整。育雏区的准备温度控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局部育雏-整舍育雏无论是辐射加热还是空气加热系统都同样,沿着鸡舍中心位置设置的育雏圈能够使雏鸡均匀分布。图3所示的是一个典型的局域加热育雏布置图,可以饲养1000只一日龄的种雏鸡。雏鸡的放置应事先有个

  ,安排从不同年龄种鸡群来的雏鸡分开育雏。如果在前14-21日龄(2-3周龄)内分开育雏,从年轻种鸡群来的雏鸡可以赶上其它雏鸡。在准备育雏区时就根据鸡群状况进行划分是可取的(参见页,通过分栏控制均匀度)。雏鸡到达后,必须立即放入育雏区。运输雏鸡的雏鸡盒绝不能叠堆在育雏舍内。空雏鸡盒应从鸡舍内移走,并尽快销毁。必须注意在每一个育雏区分配等量的雏鸡。免疫及预防所使用的方法和产品将在第四部分的卫生及健康一节中讨论(页)。雏鸡到达鸡场后就应给予饮水和新鲜饲料。入舍工作完成后最多可以让它们休息1-2小时,然后必须开食。喂料量不能太多,最好不超过当天的喂料量,否则饲料容易变质。喂料应该少量多次(每天5-6次)以刺激雏鸡的食欲。为了促使雏鸡均匀分布,育雏伞的灯应适当抬高一些,2-3日龄后就可以把距育雏伞较近的鸡舍灯光打开。育雏温度育雏舍的温度必须在雏鸡预定到达前24小时达到设定温度。局域加热育雏保温伞下的初始温度应是29-31℃。以后每天平均下降0.2-0.3℃(见表1)。育雏舍的初始温度应是25-27℃。鸡舍温度应与育雏器温度协同下降,在24-27日龄时最终达到20-22℃。图4是局域加热育雏时的温度梯度情况。表1育雏温度整舍取暖局域取暖日龄温度日龄温度育雏器边A2米处B鸡舍C1291302725328329262462762825239269272523122512262522152415252422182318242422212221232322242124222221272127212121由于雏鸡的行为能正确反映温度,所以在育雏期间必须经常仔细地观察(见图5)。鸡舍内温度计应放在雏鸡水平高度的位置,以确保自动控制系统能正常运转。雏鸡不均匀分布意味着温度不当。育雏圈可用于控制早期雏鸡的活动范围。圈内的面积从第3日龄开始应逐渐扩大,一直到第5-7日龄撤掉圈为止。在雏鸡入舍后的24-48小时,应给予24小时连续光照。连续光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雏鸡的入舍状态和行为。之后减少光照时间和强度(参见光照部分,页)。每1500只鸡在鸡舍内需要加光的区域是直径4-5米的圆周内。此区域比较明亮,光照强度为80-100勒克司,(7.4-9.3烛光),鸡舍里其它的区域光线可以比较暗。从而形成鲜明对比。整舍取暖育雏在采用整舍取暖育雏时,育雏器的初始温度应在29-31℃间。鸡舍温度应视雏鸡的行为和其它条件逐渐下降,并在21-24日龄达到室温的21-22℃(见表1)。整舍取暖育雏时,由于没有明显的热源,所以利用雏鸡的行为作温度指示有点困难。(参见图6)这样雏鸡的叫声就成了雏鸡不适的仅有指标。只要给予机会,雏鸡愿意集合在温度最适合其需要的地方。在解释雏鸡的行为时要小心。雏鸡可能集中在鸡舍内的某个地方,显示出成堆集中的现象,但这时也可能是因为鸡舍其它地方太热。一般说来,如果雏鸡均匀分散,温度比较理想。相对湿度孵化未期孵化器内湿度很高(大约80%)。整栋雏鸡舍加热,特别是同时使用式饮水器时,相对湿度可能低至25%。当然在大多数使用传统的燃气育雏器(它产生的水分是一种副产品)结合钟式饮水器的鸡舍,相对湿度就较高,通常能超过50%。为了减少雏鸡的脱水程度,前3-4日龄的相对湿度应至少控制在70%,最好在80%。此后相对湿度允许在50-60%之间。第一周相对湿度育成期管理70-105日龄(10-15周龄)目的全期内保持适当的生长发育和群体的均匀度,以便使种鸡向性成熟阶段顺利过渡。原理此阶段的生长发育不随喂料量的变化产生明显反应。应使种鸡按体重标准生长。可能需要定期少量增加喂料量(1-2克/只/天)。如果种鸡的体重超过体重标准100克以上,应重新制定体重标准,即画一条平行于标准的生长曲线作为新的体重标准(见页,分群后的管理)。也就是说,不管体重是否已经超标,都应遵循标准的周增重。公鸡的性器官从70日龄(10周龄)起开始发育。如果在本期受应激干扰或生长受阻,将影响睾丸的生长,进而降低公鸡成年后的受精率。要点直到交配前(18-23周龄)为止,公、母应分开饲养。尽可能达到早期体重标准,有助于种鸡育成期理想的生长发育。确保种鸡的周增重符合标准。少量多次地增加喂料量,促进早期生长均匀。过低会影响以后的均匀度和生产成绩。如果鸡舍装有夏季高温期间降温的喷雾器,可以借以提高育雏舍的相对湿度到所需要的范围。如果没有喷雾器,在加热器附近放置水盘,也可将相对湿度提高到70-80%之间。雏鸡饲养在相对湿度适宜的条件下不易脱水,而且可为提高均匀度提供良好开端。随着种雏鸡的生长,相对湿度应当降低。18日龄以后,如果相对湿度过高,会导致垫料潮湿并引发其它问

  。随着种雏鸡体重的增加,可以采用通风和加热系统控制相对湿度。温度和湿度的相互作用所有的动物都会通过消化道和皮肤蒸发水分、散发体内热量。在高湿的情况下,蒸发量减少,导致动物的体表温度增加,动物对温度的感觉来源于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过高的相对湿度增加体表温度。相反,相对湿度低就会降低体表温度。表2的温度是在60-70%相对湿度范围内(参见表2)表2.在不同的相对湿度下达到标准温度所对应的干球温度日龄(天)目标温度(℃)相对湿度(%)不同相对湿度下的温度理想范围5060708002965-7033.032.528.627.032865-7032.029.527.626.062765-7031.028.526.625.092665-7029.727.525.624.0122560-7027.225.023.822.5152460-7026.224.022.521.0182360-7025.023.021.520.0212260-7024.022.020.519.0242160-7023.021.019.518.0272160-7023.021.019.518.0表2表明在不同的相对湿度下达到标准温度所需要的干球温度,此表中的信息可以应用在处于不同湿度范围内的环境中。如果相对湿度不在标准范围内,鸡舍内雏鸡所处位置的温度应达到表2给出的标准。在所有的时期,应该观察雏鸡的行为对温度的反映是否正常,以确保种雏鸡得到合适的温度。如果以后的行为表明雏鸡太冷或太热,就应当把鸡舍的温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育雏期相对湿度低于50%,应当采取加湿措施,防止脱水。雏鸡过度鸣叫,表明温度不正常。如果雏鸡在前十天,处于较高的温度,会影响育雏效果。采食量和早期发育受阻,并且羽毛生长慢、蓬乱。高温在高温环境条件下,只要能认真考虑饲养密度、气流速度、通风和湿度,热适应训练能使雏鸡在28-30℃的操作温度下表现良好。蒸发降温、高压喷雾和室内电扇可用来降低鸡舍温度。(参见鸡舍与环境,页)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使用开放式或遮黑式鸡舍,会出现育雏温度超出表1所给的温度范围的情况。这时,从1-10日龄每天下降0.5-0.8℃是可取的。然而,在11-21日龄,日降温应限制在0.3℃以内。操作温度操作温度是根据鸡舍日最低温度加上最高最低温度之差的2/3定义的。这个概念对昼夜温差显著的地区非常重要。例:鸡舍最低温度为16℃鸡舍最高温度为28℃操作温度=[(28-16)×2/3]+16=24℃通风雏鸡必须饲养在温度适宜、空气新鲜的地方。在育雏期间,不需要太大的通风量。适当地补充氧气、去除由鸡或是加热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炭和有毒气体。在附录6中给出了最小的通风量育雏期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低下会破坏呼吸道表皮细胞,使种雏鸡更易受到呼吸道疾病的威胁。饲养密度0-28日龄(0-4周龄)种雏鸡的饲养面积应逐渐增加,在28日龄时达到4-7只/平方米。见表3喂料和饮水在雏鸡入舍的2-3天内,应给每只雏鸡提供5厘米的采食位置或让80-100只雏鸡共用一个雏鸡料盘。喂料时,应把饲料放在浅的料盘内或者放在占整个育雏区面积25%以上的纸上。5厘米的采食位置可用至35日龄,从35-70日龄,每只雏鸡要有10厘米的采食位置,70日龄以后则需要15厘米(参见表4,页)。21日龄(3周龄)前应使用颗粒破碎料或粉料。认真观察雏鸡的采食情况和嗉囊的充满程度。雏鸡采食24小时以后,超过80%的雏鸡嗉囊应该是满的。48小时以后,超过90%的雏鸡嗉囊是满的。到72小时,所有的雏鸡嗉囊应该是满的。如果,嗉囊充满的程度没有达到标准,说明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雏鸡的采食效果。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如果鸡舍过长,纵向使用的料线不止一条,而相邻料线的走向又相反。在相邻料线中间设置辅料箱,并将主料箱一半的饲料加到辅料箱中,能减少喂料时间。在料线若干点上,应经常检查饲料在料线中深度、喂料时间和采食时间。水是雏鸡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要保证雏鸡能较容易的饮到水。每1000只一日龄雏鸡需要5-6个直径为40厘米的钟式饮水器,外加10-15个直径为15-20厘米的小型真空式饮水器。饮水器的摆放位置很重要,雏鸡入舍24小时内,任何位置的雏鸡都不必行走一米以上就能找到水。由于育雏舍内温度较高,水中的细菌会繁殖很快。所以要保持水的新鲜和清洁。真空式饮水器在雏鸡入舍后3-4天后逐渐撤掉。从21日龄起饮水位置应按以下标准:自动循环饮水器或饮水槽,每只鸡1.5厘米式饮水器,每8-12只鸡/钟式饮水器,每20-30只鸡/个从一日龄开始,雏鸡就可以使用式或钟式饮水器。要点在雏鸡到场前尽早做好育雏的准备工作。雏鸡舍和设备设施的清洁消毒等工作要提前完成。雏鸡到场24小时之前,育雏舍内就应达到所需的育雏温度和湿度。雏鸡到场时立即可以获得充足的饮水和饲料。根据雏鸡行为判定育雏温度是否恰当。育成期应勤添饲料。每天至少两次检查和调整喂料器和饮水器。在整个光照期间定时巡视鸡群。雏鸡喂料后,经常观察雏鸡嗉囊的丰满程度,以确保所有雏鸡都能吃到饲料。如果需要断喙,要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操作,并经常检查断喙效果。如果雏鸡出现异常行为,或第一周死亡率超过1%,对所有的管理因素应重新复查,并尽快安排兽医到场检验。体重控制和饲养目的严格控制父母代种鸡整个育雏育成期的生长发育,培养最佳的种鸡繁殖潜力。通过有效的控制喂料量和饲料分布,使鸡群达到体重标准并保持良好的均匀度。体重和均匀度的监测目的通过监测鸡群体重或变异系数,使喂料量的计算有据可依。抽样称重通过抽样称重监测鸡群生长发育状况,并将称重结果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可用精确度为20克的称重器来称重。用普通杆式或盘式弹簧秤,劳动强度大,要求手工记录和计算。电子秤能自动记录个体体重,并能自动输出称重群体的统计结果。两种称重器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但同一鸡群的重复监测必须固定使用同一类型的称重器。自动称重器放在鸡舍内,可以监测出鸡群当天的体重。但在使用自动称重器时,需要用手动称重器校准。所用的称重器必须经过校准,标准重码应随时用来检查称重器是否精确。在每次抽样称重的开始和结束时都要进行校准。抽样称重应从一日龄开始,每周进行一次。在入舍时、7、14日龄(入舍时、1-2周龄),采用集体抽样称重,每次10-20只。抽样鸡数应不少于鸡群总数的5%。对早期生长有问题的鸡群,称重的次数要求适当增加。从21日龄起,对抽样的雏鸡要逐只称重。利用捕捉围栏每次圈鸡50-100只,将所有圈住的鸡都要称重。以消除选择带来的偏差。如果一个圈的鸡数超过1,000只,必须在圈内不同位置取2个点称重。雏鸡应在每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称重,最好在吃料后4-6小时进行。目的是通过准确抽样称重获得鸡群生长和发育的准确信息。当使用手动称重器称重时,应把称重鸡群的个体体重记录在体重记录表上。(参见图7,页)。称重结束后,应立即计算下例参数:鸡群平均体重鸡群体重范围鸡群体重分布变异系数%(见后面方法)平均体重应描在体重曲线图上。喂料量必须根据实际平均体重和体重标准的差异大小来确定。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是表示鸡群均匀度的数学方法。正确的计算方法如下:(标准差/平均体重)×100=变异系数%标准差可以用计算器计算或由电子称输出。在没有计算器时,下面的简化公式可用来估算变异系数%:(体重范围×100)/(平均体重×F)=变异系数%体重范围即为最重和最轻鸡的体重差。F是一个常数,因抽样的大小而异,参见表6。表6.计算变异系数时,样本大小所对应的F值样本大小F样本大小F253.94754.81304.09804.87354.20854.90404.30904.94454.40954.98504.501005.02554.57

  1505.03由于不同方法计算的结果稍有不同,整个育成期的计算方法要统一。衡量均匀度的第二种常用方法是: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鸡数占称重总鸡数的百分比。这种方法正确显示了接近于平均体重的鸡数,但它不象变异系数那样同时考虑了太轻或太重鸡的影响。父母代种鸡体重的这两端正是需要注意和特别加强管理的。表7显示正态分布时鸡群体重的变异系数和平均体重±10%范围内鸡数之间的关系。表7.在体重呈正态分布时变异系数和群体平均体重±10%均匀度的关系变异系数%均匀度±10%595.4690.4784.7878.8973.31068.31163.71258.21355.81452.01549.51646.8如果抽样称重结果与体重标准和预计的增重情况不符,不要匆忙调整喂料量,而应马上进行二次称重,以检验称重结果的可靠性。这样容易使我们发现一些专门的问题,例如喂料计算错误,饮水器问题,鸡群间串群和疫病等。要点抽样称重始于一日龄,然后在整个育成期内至少每周称重一次。从3周龄开始实行个体称重。每周要在同一时间称重。使用精度较高的称重器。称重后立即计算平均体重和均匀度。把数据记录到体重曲线图上。要根据实际体重和体重标准的差距,并考虑其它因素确定喂料量。我们提供的饲喂程序仅供参考。通过控制喂料量达到体重标准目的实现对肉种鸡整个生命周期体重的控制。确保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使公母鸡群均匀而协调地达到性成熟。保持群体内最小变异系数,使之更便于管理。原理体重可通过调整喂料量进行控制。喂料量既可维持又可增加。在育成期,喂料量不能减少。由于对种鸡实行限制饲喂,所以应确保所有种鸡在同一时间采食同样数量的饲料。良好的均匀度和达到体重标准同样重要。在饲养父母代种鸡的过程中,首先暴露的问题是变异系数的增加。均匀生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确保骨骼的良好发育,因为性成熟时间还取决于鸡体的体型。体重一致而骨骼大小有差异的鸡群间的体型是有差别的。这种鸡群对光照和饲料水平变化的反应并不同步。如果种鸡在早期不能达到体重标准,将导致鸡群的均匀度较差、骨骼发育不良及羽毛发育不好。这将导致鸡群不能对光照刺激产生良好的反应,从而影响种鸡的生产性能。控制喂料量步骤所有确定喂料量的工作应以每栏内实际平均体重与体重标准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喂料量既可维持又可增加。但在育成期,喂料量不能减少。为了使喂料量的计算误差精确到克的水平上,需要配备精确的称料设备。表8不同育成日龄所需的采食位置日龄(日龄)采食位置<355厘米/只35-7010厘米/只>7015厘米/只在育成期,必须提供足够的采食位置,如表8所示。如果采用盘式喂料设备能使鸡群较容易地找到采食位置,料盘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以使种鸡很容易的找到相邻料盘的饲料。为了保持年轻鸡群良好的均匀度,应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让种鸡自由采食,使之达到或超过14日龄的体重标准。此后,还必须遵循少量多次增加喂料量的原则,见表9。表9育雏育成期不同日龄种鸡维持料量不变的最长天数日龄范围(日龄)最长天数1-21422-35536-49950以上10例如:在1-21日龄间,种鸡保持同样喂料量的天数不应超过4天。必须记录平均每只种鸡的喂料量以掌握耗料水平,同时还应记录每个栏的总喂料量,根据栏内鸡数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总喂料量。喂料设备要保证各栏鸡群都能单独喂料,同时保证在3分钟之内每个栏所有的采食位置都有饲料。种鸡在全期采用颗粒料在地面上饲喂,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喂料体系的新方法,且具优点。这些优点包括分配饲料的速度更快更均匀,鸡群均匀度更高,垫料条件得以改善,对鸡腿的物理损伤机率降低。地面饲喂可采用人工喂料或螺旋式的自动喂料系统,不过象所有其他的喂料系统和技术一样,要充分发挥地面饲喂的潜力,就必须有高水平的管理。种鸡在全期采用地面饲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从14-41日龄(2-6周龄),地面饲养的面积应逐渐扩大,并使用直径2.5mm、长3-4mm的优质颗粒料。从42日龄起,用人工或螺旋式喂料机饲喂直径4mm长5-7mm的优质颗粒料。在饲喂期间,应采用较强光照,如20勒克司(1.85烛光)。垫料的厚度不超过4cm,并保持良好的垫料条件。在140日龄开始(20周)使用产蛋期的喂料系统,以减少产蛋期间由于喂料系统的变化所造成的应激。在使用产蛋期的喂料系统的最初几天内应移去料槽上的格栅。最理想的饲喂方式是每天喂料。然而,有时由于喂料量太少以至饲料不能在饲喂系统中均匀分配。为了维持增重和鸡群的均匀度,饲料必须均匀分配。可以把足够的饲料集中在饲喂日,饲喂日之间的停料日只喂营养成分较低的少量玉米碎粒。最常用的饲喂模式如表10所示。表10限饲程序程序每天饲料需要量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每天喂料√√√√√√√喂6限1√√√√√√×喂5限2√√√×√√×喂4限3√√×√×√×隔日喂料√×√×√×√注:√全价料;×玉米碎粒一般在4-8周,比较容易出现饲料分配不均的现象。在给鸡群分栏以前,最好采用每天喂料。从每天喂料转变成其它限饲方式,或从其它限饲方式转变成每天喂料时,都要逐步进行。在限料日作为刺激活动而饲喂的玉米碎粒,每天的用量最多不应超过0.5千克/100只/天。在饲喂玉米颗粒时,常规饲料应相应减少,使之成为平衡总日粮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额外供给。在日粮中所使用的一些药物,如球虫药,应保证每只鸡每天采食到所提供的药量。从105日龄(15周)开始,到126日龄(18周)为止,鸡群应逐渐转变成每天喂料。这种转变方式应逐步从喂4限3,到喂5限2,再到喂6限1,直到每天喂料。要点通过调整喂料量来控制体重。在育成期绝不能减少喂料量。喂料量只能维持或增加。使用精确的称重设备称料。为种鸡提供合理的采食位置。3分钟之内,同时保证每个栏所有的采食位置都有饲料。在给鸡群分栏以前,最好采用每天喂料。从每天喂料转变成其它限饲方式,或从其它限饲方式转变成每天喂料时,都要逐步进行。通过分栏来控制均匀度目的从28日龄(4周龄)开始,对种鸡进行分栏。一般按体重大小分成2-3栏。通过分栏管理,使整个鸡群在开产前体重均匀一致。原理由于生长发育均匀一致,鸡群内的个体对饲料水平和光照刺激反应也一致,所以管理起来比均匀度差的鸡群容易得多。均匀度好的鸡群对增加饲料的反应较好,而且整个生长期的生产性能就好。通过前4周高水平的管理,可以使鸡群获得良好的均匀度。(加图8.)在雏鸡刚出壳时,鸡群的体重呈正态分布(即钟型分布),变异系数小(见图8)。随着鸡的生长,不同个体对免疫或疾病的反应不同,同时个体间的采食竞争力也有差异,所有这些都将导致变异系数的增大。小体重个体比例的增加使体重分布渐呈偏斜状态。产生这种分布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雏鸡质量饲料分配饲料质量温度湿度免疫断喙和疾病。小体重鸡的较低采食竞争力使大体重鸡进一步增加。为了使育成期种鸡的均匀度较好,要把小体重鸡分开单独饲养。分栏后,所有种鸡争取在63日龄达到同一体重标准,也就是要培育出一个均匀的整体鸡群,而不是许多均匀的小栏。如果产蛋期群体规模比育成期大,在转群时就会碰到一个各群之间合并的问题。这时管理的重点是使各栏鸡在预期的转群时间前达到同样的体重标准。步骤分栏的最佳时机是在28日龄(4周龄)。这时鸡群的变异系数通常在10-14%。如果分栏早于28日龄,分栏不一定持久有效。如果在35日龄以后分栏,让鸡群在指定日龄,如63日龄(9周龄)恢复均匀度达到体重标准的有效时间就太短了。在多数情况下,当鸡群的变异系数在12%左右时就应进行分栏。在种鸡入舍前的计划阶段就要考虑到日后分栏时的实际需要。最简单的分栏方法是把分出的小鸡放进事前为分级留着的空栏或空舍。考虑到特殊情况(如变异系数>12%),饲养公鸡和母鸡的部分可以被分为三个栏。当鸡群仅限于本鸡舍内进行分栏时,需要有两个可调的栏。为了成功地完成分栏工作,必须遵守下列程序:鸡群在分栏前,所有栏的鸡必须抽样称重。把所有体重相近的种鸡,应该合并在同一个栏内。如果鸡群变异系数小于12%,最好分两栏。如果变异系数大于12%,需要分成3栏,同时要对0-4周的管理细节进行全面检查,以便使日后鸡群的变异系数得到改进。通过计算鸡群的变异系数。来决定每一栏的大小,但要使各栏的饲养密度一致。表11根据变异系数将体重大、中、小不同的鸡群分成2或3栏,每一鸡群的临界体重可以根据图9估算。(参见图9)表11.分栏时的体重分界点均匀度分栏后体重大中小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变异系数%体重小%体重中等%体重大%1018-2080(78-82)0-21222-2570(66-73)5-91428-3058(55-60)12-15为了精确的分栏,对所有个体都要单独称重,使种鸡正确地进入适宜的栏内。对体重刚好处于两组分界点上的鸡,应放入变异系数较低的栏。使用3—4套称重器进行称重是最有效的。为了准确计算喂料量,对鸡群的准确计数非常重要。应经常调整移动隔栏位置,确保每栏鸡的饲养密度、喂料和饮水面积保持一致。由于采食面积和喂料速度及饲料分配对鸡群均匀度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对这些项目经常进行检查。分栏以后,应对每一栏重新称重,确定平均体重和均匀度,以便确定体重标准和喂料量。分栏后的管理在分栏时,鸡群通常被分为2—3栏(如小体重鸡群、中体重鸡群、大体重鸡群)。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一栏的种鸡都能在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即63日龄前)达到体重标准。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在混群时,各栏容易合并,建立起一个均匀的鸡群。在各栏鸡群合并时,要特别注意确保各栏的喂料量是相近的。对分栏后的体重控制,推荐参照下列措施(参见图10)。(加图10)小体重鸡群-必须考虑两种情况:如果分栏后的平均体重与体重标准差距在100克的范围之内,要求在63日龄达到体重标准。如果分栏后的平均体重与体重标准差距超过100克,105日龄前的体重标准曲线应相应地向下平移,最终使其在140日龄时达到体重标准。中等体重鸡群,分栏后的平均体重与体重标准差距在50克以内,要求在42-49日龄达到体重标准。大体重鸡群,分栏后的平均体重超过体重标准100克以上,应该重新绘制体重曲线日龄达到体重标准。如果到9周龄时仍然超重,应重新设定体重标准,使之平行于体重标准曲线。这时如果让鸡群的体重回到体重标准,将降低高峰产蛋率及受精率。每一栏的鸡群都应有各自独立的喂料系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喂料系统必须能够保证均匀地分配饲料,并使每只鸡有足够的采食位置。如果鸡群分栏较好,以后又没有出现饲料质量、采食位置、饲料分配及疾病问题,通常就没有必要对鸡群再行分栏。在70日龄(10周龄)前,可以对各栏的种鸡进行互换。因为这阶段种鸡骨骼的发育还未完成。否则有的栏就可能培育出骨架小、体重大而产蛋不好的母鸡。在10周龄要检查各栏的体重和体重标准的关系,体重相似和喂料量相似的栏可以合并。如果这时体重超重,就不要回到体重标准,画一条平行于体重标准的曲线作为新的标准。(参见图11)(加图11)要点在4周龄时,对公鸡和母鸡分别分栏饲养。如果变异系数

  12%时分成三栏。分栏以后,各栏内体重的变异系数应在8%以下。分栏以后根据各鸡群实际体重,画出每栏各自新的体重标准。70日龄以后不要继续调整各栏鸡群。第二篇从育成期进入产蛋期的管理105-210日龄(15-30周龄)页数内容105日龄-光照刺激种母鸡的管理105日龄-光照刺激种公鸡的管理管理程序光照刺激-产蛋高峰前(210日龄)种母鸡的管理光照刺激-产蛋高峰前(210日龄)种公鸡的管理105日龄-光照刺激种母鸡的管理目的满足种母鸡性成熟时的各种生理需要。尽量降低种母鸡在性发育方面的差异。原理105日龄(15周龄)至光照刺激的阶段是影响种母鸡开产日龄(即5%产蛋率日龄)、早期蛋重、合格蛋产量、产蛋前期饲料的需要量和潜在高峰产蛋率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通过增加喂料量来加速生长,达到每周不断增长的增重要求,但不降低均匀度。步骤在105日龄(15周龄),为了确保周增重的需要,需增加10-15%的喂料量。不管体重大小,都要按比例增加饲料。种母鸡体重增加剌激生理变化并达到性成熟。种鸡的生长曲线就是针对这个目标

  的。只有通过增加饲料保持生长曲线,才能达到最佳的生产水平。从105日龄(15周龄)开始,要把育成料换成产前料,以满足种母鸡接近性成熟时增加营养的需要。105日龄(15周龄)时,种母鸡的管理者必须把实际体重和体重标准做比较,按照体重标准曲线周龄)的曲线。新的曲线应和标准曲线平行。增重量的逐渐增加,将确保种母鸡平稳地向性成熟完成生理转换,并在210日龄(30周龄)左右达到性成熟。到112日龄(16周龄),应检查从105日龄(15周龄)时调整营养后,加速增重的目标是否实现。在105日龄(15周龄)前每周喂料量可以保持或增加。然而,从105日龄(15周龄)起,每周喂料量增加幅度通常会在7-10%之间。如果可能,从105日龄(15周龄)起,最迟从126日龄(18周龄)起,采用每日喂料。当鸡群接近性成熟,一般从126日龄(18周龄)后,种母鸡开始接近性成熟,此阶段每日的营养供给不得减少,这点十分重要。如果推迟采用每日喂料的时间,每天的营养供给就会时高时低、时有时无。这个阶段每日营养供给量的不稳定往往是造成鸡群均匀度差的主要原因。种鸡管理者必须注意不同阶段饲料的能量水平变化,并根据能量水平变化的差异调整喂料量,因为育成料、产前料和产蛋料的能量水平不尽相同。把种母鸡从育成舍转到产蛋舍的两阶段饲养方法是一种常用做法。这时,为确保种母鸡向性成熟平稳过渡,应该考虑适宜的转群时间和与转群相应的增加饲料需要量。转群后采食位置不能减少,每只种母鸡最少15cm。如果采食位置减少,种鸡群的均匀度可能很快变差。育成舍和产蛋舍之间的光照程序应相互衔接。在转群前后各一天增加饲料量将有助于补偿转群所带来的应激。最佳的转群时间为126-161日龄(18-23周龄),此时种鸡群已为向性成熟转变建立了良好基础。我们可以把体增重的增加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情况作为种鸡群正常生长发育的指标。为达到最佳生产性能,应特别注意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见光照部分50页)。逆季鸡群在开放式鸡舍饲养时,应采用逆季体重标准和光照程序(见光照部分,53页)。如果体重增长与标准曲线要求不相符,种母鸡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119日龄(17周龄)以后如果实际体重比体重标准差5%以上,种母鸡的繁殖性能就会因为性成熟不均匀而下降。133日龄(19周龄)以后体重没有按照目标增幅增长,是种母鸡繁殖性能低下的一个常见原因。体重增长不够和卵巢发育障碍会产生下列不良后果:-开产延迟;-产蛋前期蛋重偏轻,-不合格蛋及畸畸形蛋比例增加,-受精率下降,-抱窝倾向增强,-均匀度差。如果此阶段实际体重超过体重标准,使性成熟和体重均匀度较差,则会导致:-早产-蛋型较大,双黄蛋较多-不合格蛋的比例增加-在整个产蛋期增加喂料量-产蛋高峰较低,总产蛋量减少-受精率下降-由于脱肛造成死淘率增加105日龄-光照刺激种公鸡的管理目的保证种公鸡发育到最佳的体格状态,并能保持整个产蛋期繁殖潜力。尽量降低种公鸡在性成熟方面的差异。原理种公鸡的管理与种母鸡的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个时期对种母鸡的管理建议同样适用于种公鸡。象种母鸡一样,从105日龄(15周龄)开始,根据标准曲线饲养种公鸡,和种母鸡均匀一致同步达到性成熟。如果在此阶段,种公鸡的采食位置不够,将影响其性成熟。(参见表16,40页)步骤如果实际体重在15周龄偏离体重标准5%以上,我们应该重新绘制体重标准曲线,新的体重标准曲线应平行于标准曲线。当逆季种鸡群饲养在开放鸡舍时,种公鸡可能先于种母鸡达到性成熟。因此,为确保种公鸡和种母鸡同步达到性成熟,我们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做调整:推迟种公鸡光照剌激的时间推迟种公鸡和种母鸡的混群时间或降低早期的公母比例逐渐增加种公鸡的数量。(见26页混群部分)如果周增重和体重均匀度没有遵循体重标准曲线周龄)到光照刺激期间,性成熟均匀度很容易被破坏。种公鸡对增进性成熟剌激(如光照、增重)的反应比种母鸡敏感。要点-公鸡和母鸡如果鸡群在15周龄时体重偏轻或偏重,应重新绘制其体重标准曲线%的喂料量,以确保正确的周增重。不仅要保持鸡群体重和性发育方面的均匀度,而且要使种公鸡和种母鸡的性成熟协调一致。确保性成熟前鸡群周增重和体重标准曲线同样的增幅增长。特别是在133日龄(19周龄)以后,要防止体重偏离体重标准。在105日龄(10周龄)把育成料更换为产前料。如果两者能量水平不同,喂料量应作相应的调整。执行推荐的光照程序。(参见光照部分50页)管理程序在126-161日龄(18-23周龄),种公鸡和种母鸡开始混群,这时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管理技术。为了在整个产蛋期内始终保持公、母鸡最佳的繁殖状况,混群时一定要注意混群程序步骤、公母比例和所使用的管理设备。公母混群通常公、母鸡在126-161日龄(18-23周龄)开始混群。这时应确保种公鸡和种母鸡都已达到性成熟。如果公鸡群内的性成熟存在差异,可以让性成熟的种公鸡先与种母鸡混群,而让未成熟的种公鸡继续发育一段时间后再混群。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在22周龄先用5%的种公鸡与种母鸡混群,23周龄再加2%的种公鸡,在24周龄将剩下的种公鸡加入种母鸡群。未成熟的种公鸡不应与种母鸡混群。混群时间晚一些,在154-168日龄(22-24周龄)混群,则能更有效地控制体重。先于这个时间,大量的种公鸡将可能采食到种母鸡料,使喂料量的计算不准确。公母比例在公母混群时,应选体重一致,体态无异常,腿和脚趾强壮且直,羽毛光亮,体型直立,肌肉坚硬发达的种公鸡。此外第二性征(脸和鸡冠的颜色、肉垂和鸡冠的生长)应同样显示所选种公鸡在繁殖性能上是否优秀和整齐。为了维持良好的受精率,每群种鸡只需要配最佳数量有繁殖能力的种公鸡。表12显示了整个产蛋期间的公母比例范围。按表12要求,需要每周计算淘汰公鸡的数量,然后重新计算公母比例。除了降低种公鸡比例外,必须除去交配不活跃的种公鸡。确认种公鸡是否活跃的方法将在检查种公鸡状况一节讲解。表12典型的公母比例指南日龄周龄种公鸡数/100只种母鸡1331910-9.5140-15420-229.0-8.5210308.5-8.0245358.0-7.5280407.5-7.0315-35045-507.0-6.5420606.5-6.0开放式鸡舍的公母比例应比此标准高1%。这些公母比例数字仅供参考,可根据当地条件和种鸡群生产性能进行适当调整。种公鸡的抽样称重混群之后,每周之间种公鸡体重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很难控制种公鸡的体重。这是因为很难从分布在整个鸡舍的种公鸡中抓到有代表性的样本。如果在混群前,在平均体重±5%范围内选择总数20-30%的种公鸡进行标记就能很好地克服这个问题。标记必须小心,如利用脚圈或有色染料喷雾标记,以便不引起其它种公鸡的注意或干扰交配行为。在抽样称重时,仅对标记种公鸡进行称重,如20%标记种公鸡中的50%。计算平均体重和均匀度,并与体重标准、前几周的记录进行比较,然后计算喂料量。公母分饲的设备从公母混群开始,种公鸡和种母鸡应使用各自独立的喂料系统。这可以有效地分别控制种公鸡和种母鸡的体重和均匀度。分饲技术主要利用了公母鸡之间头大小的差异。这项技术不仅需要有良好的管理,而且要求设施本身符合分饲要求、安装到位、维护完好。种母鸡喂料设备世界上大多数种母鸡采用槽式喂料系统。限制种公鸡偷料的最有效方法是安装格栅,因种公鸡头部较宽(见图12)使其吃不到种母鸡料。格栅内侧宽至少为45mm。目的是允许所有种母鸡能自如地将头进出格栅吃料,但又能限制大多数种公鸡去种母鸡料槽偷料。在格栅的顶部增加水平铁丝或塑料管,能更有效地防止种公鸡偷料,所以此时可让格栅内宽进一步增加2-5mm。种公鸡不剪冠,并使用45mm宽度的格栅,及水平铁丝(或棒或管),就能确保从147日龄(21周龄)起,几乎100%的种公鸡不能从种母鸡料槽中采食饲料。当使用格栅及水平装置限制未剪冠的种公鸡时,推荐的格栅宽度47-50mm,高度50-55mm。使用水平装置还能起到加固格栅强度的作用。如果种公鸡剪冠,使用格栅高度应是45-47mm。如果格栅的宽度低于45mm,将使相当多的种母鸡采食不到饲料,从而造成生产水平的降低。公母分饲也可选用盘式喂料系统。如果采用盘式喂料系统要使鸡群较容易的找到采食位置,料盘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以使种鸡很容易的找到相邻料盘的饲料。种母鸡的采食位置不低于15cm。(图12)槽式饲喂系统也可以通过改造达到公母分饲的目的。如加上厚木板、可转动的塑料水管或水平滚动棒等,使用这些方法时,要有合适的支撑结构来维持其高度。当使用厚木板、可转动的塑料水管用于公母分饲时,其位置应高于料槽47cm,同时要有足够的木块和支架为其支撑。木块和支架的高度可随着种鸡的生长而调整。一定要经常检查以确保所有的种母鸡随时可以吃到饲料。盘式或料筒也可通过安装格栅防止种公鸡偷吃种母鸡料。在使用料筒时,要尽量防止吃料时料筒的摆动。要定期对格栅的破损、移位和不规则的间距等情况及时检查、修补、更换。公鸡喂料设备这三种类型的设备都使用同一技术,即种公鸡吃完料后,提升喂料器的高度,不让任何鸡只接触,然后加料,待下次饲喂时,再降下来喂料。成功的公母分饲取决于对种公鸡饲喂设备的良好管理和均匀的饲料分配。种公鸡一般使用三种类型的喂料设备:自动料盘悬挂式料筒悬挂式料槽无论使用那种喂料设备,每只种公鸡必须至少有18cm的采食位置及均匀分配饲料。对于未剪冠的种公鸡,必须经常检查,确保鸡冠不会妨碍种公鸡正常吃料。采用悬挂式料筒人工加料时,有两点很重要,即每个料筒添加的料量要统一,同时不要让料筒倾斜。种公鸡使用悬挂式长型料槽非常成功,因为饲料可用手匀平,这样更能保证每只种公鸡吃到同样数量的饲料。不管使用何种类型的喂料设备,饲槽高度必须精确调整到能让所有种公鸡吃到饲料,但同时又能限制种母鸡不能偷吃种公鸡料。必须注意避免料槽下面的垫料堆积。正确的料槽高度取决于种公鸡群的大小及料槽设计,如槽或盘的深度。正确的料槽高度应高出垫料表面50-60cm。但最佳高度的确立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调整。应该注意避免给种公鸡太多的喂料空间,否则攻击性较强的种公鸡会过食,种母鸡也容易到种公鸡料槽中偷料。在种公鸡的一生中,种公鸡的喂料设备要随着种公鸡数量的减少而减少,最终给每只种公鸡保留18cm的采食位置。喂料时应注意观察,确保种公鸡和种母鸡都从各自的喂料器中采食。要点在126-161日龄(18-23周龄)实行公母混群。按计划执行各阶段的公母比例。在公母混群前选择20-30%的公鸡作标记,以便于日后的抽样称重。注意观察采食行为,确保公母分饲的正确实施。保证种公鸡喂料设备高低正确,采食空间适宜。喂料设施管理不善及饲料分配不匀,通常是影响产蛋率和受精率的主要原因。光照刺激至产蛋高峰前(210日龄)种母鸡的管理由于管理要求不同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开始加光—5%产蛋率5%产蛋率—产蛋高峰光照刺激至5%产蛋率阶段种母鸡的管理目的通过加料加光刺激种母鸡开产并维持良好的产蛋性能。原理种母鸡生长必须达到体重标准,并使用推荐的光照程序直到鸡群开产,即5%日产蛋率(见光照部分,50页)。定期增加饲料(至少每周一次)对达到适当的周增重、丰满度和适时开产都是至关重要的。本阶段必须按计划严格执行光照程序,以刺激种母鸡性成熟(见光照部分,50页)。此阶段最好不限水。而且,最好在见蛋前由产前料换成产蛋料。程序通常通过测定耻骨间距确定种母鸡的性成熟状况。正常情况下,耻骨间距如表13所示。表13不同年龄种母鸡的耻骨间距时间耻骨间距84-91日龄闭合119日龄1指宽见蛋前21天1.5指宽见蛋前10天2-2.5指宽产蛋时3指宽在此阶段,应定期检查耻骨间距以及时了解种母鸡的性成熟状况。如果种母鸡群体增重不够、增重差异过大、采食时间延长,应立即查明问题的原因。如果本阶段出现了饲料问题、饮水问题、疾病问题,都会对开产及开产后生产性能产生严重影响。要点根据光照程序增加光照。通过正确的周增重,以达到体重标准。提供清洁高质量的饮水,并在此阶段不限制饮水。随时掌握鸡群均匀度、体重及吃料时间。如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最好在见蛋前把产前料更换成产蛋料。5%产蛋率至产蛋高峰阶段种母鸡的管理目的通过了解早期蛋重、种蛋品质、产蛋高峰水平及产蛋持久性等,促进和提高种母鸡的繁殖性能。原理通过产蛋高峰前对种鸡群的观察表明,开产时达到正确的体重标准对取得较高的产蛋率和孵化率十分重要。此阶段超量喂料,将直接导致母鸡子宫结构异常、体重超标、种蛋品质差、孵化率低。同时造成双黄蛋比例高及由于腹膜炎或脱肛引起的死亡率增加等。在此阶段种母鸡的饲养应满足产蛋增长及增重的需要。理论上讲,每天都要测定产蛋量、体重和环境条件的变动情况,并据此每天调整饲料。实际上,饲料增加的数量和频率主要取决于管理者对产蛋量和其它变量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要确定各阶段的饲料需要量,可依据下列状况的短期趋势:体重体况喂料量采食时间产蛋水平蛋重程序喂料量的增加程序主要依据140日龄(20周龄)时的体重均匀度和丰满程度。种鸡群的这些特征将决定产蛋前第一次增加饲料的数量。如果鸡群的变异系数<10%,在5%产蛋率时开始增加饲料。如种鸡群的变异系数>10%,第一次增加饲料的时间应延迟至10%的产蛋率。产蛋高峰期最大代谢能喂料量应按页营养部分中讲述的方法初步确定,通常为(454-481大卡/天),我们能够准确的通过产蛋前料量和高峰期料量的差异建立一个喂料模式。然后根据每一个鸡群的体重、周增重、产蛋率、蛋重和环境温度进行调整。但周增重、每日产蛋量和蛋重最为重要。均匀度高的种鸡群开产后产蛋率上升很快,因而要根据产蛋率的变化情况来调整喂料量。喂料量采用少量多次的增加,可以避免鸡群超重。产蛋上升阶段的鸡群要实行动态管理,对表14所示的重要参数要经常观察。表14需要经常观察的重要参数主要参数观察次数体重至少每周一次增重情况至少每周一次均匀度至少每周一次产蛋率每天产蛋率增加每天蛋重每天蛋重变化每天采食时间每天鸡的体况(丰满度、颜色)至少每周一次舍温(最高最低)每天在确定饲料增加量时,必须要考虑体重和蛋重的绝对值及其趋势,如果蛋重或体重被判

  本文档为【罗斯308父母代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手册共71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联的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是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金大力》教学全省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16《大家一起来》教学设计(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16《大家一起来》教学设计(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学前教育科研方法》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 精品

  教育综合-教育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LENOVO-PC--lenovo--2015-12-11-23,29,11

  教育综合-教育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LENOVO-PC--lenovo--2015-12-11-23,29,11

  酒店保安服务礼仪培训_保安服务礼仪培训ppt_保安服务礼仪培训_保安服务礼仪培训内容_轩乾保安服务